中国企讯网

江南大学“鼋结南通”实践团—弦歌不绝,薪火相传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、传承、利用与发展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。他指出:“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传统文化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”非遗文化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,在某一时间段内直观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,具有经济、科学、社会方面的价值,也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。7月20日,江南大学“鼋结南通”实践团来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的南通市,参观织田蓝印花布博物馆、南通市博物苑,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 

  织蓝印花布,传承非遗

 

  南通历来盛产棉花,至明代又遍植兰草,以此加工成靛蓝,染制出“衣被天下数百年”的蓝印花布,并且至今还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,是全国唯一明清以来不间断研究和传承民间蓝印花布的地区。为一睹蓝印花布的真容,成员们7月19日来到蓝印花布博物馆,聆听讲解员述说蓝印花布历史,感受刻花版、断刀、纯手工印染等工艺特点,观看并体验纺纱机、织布机运作过程,参与扎染、蜡染、夹染等染色过程。团队成员李思诺发出了自己的感叹:“简单、原始的蓝白两色,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、千变万化、绚丽多姿的蓝白世界,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澹泊怡然、宁静致远的境地。”如今,以吴元新为代表的“元新蓝”团队,致力于蓝印花布的抢救、保护、研究、传承、创新和传播,为蓝印花布申报世界非遗做出不懈努力。随着南通蓝印花布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时尚用品,从实用型走向实用、装饰等多元类型,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,我们深信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并青睐它。

 
江南大学“鼋结南通”实践团—弦歌不绝,薪火相传

  图为实践成员挑选蓝印花布花样,尝试印染

  访南通博物苑,走向相知

 

  7月20日,“鼋结南通”实践团参观了南通博物苑,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,一件件精美的历史文物,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着文明的轨迹。进入博物苑,首先看到的就是京剧四大行当代表人物的照片,听着小小讲解员的介绍:“在这个区域你可以欣赏到千变万化的舞台妆容、描龙绣风的戏曲服饰、包罗万象的舞台布景以及美轮美奂的戏台建筑。在这里你可以观赏斑斓多彩的戏曲行头,领略中国古戏台之美。”拾级而上,步入位于二层的展厅,映入眼帘的是张像和一副对联,在议事厅西侧,悬挂着张謇全家福。‘实干兴邦’,张謇先生就是‘实干兴邦’的典型代表,队员们对张謇先生的印象也逐渐立体起来。

 

  参观完博物苑, 实践团队偶然遇到了一位同样热爱中华文明的外国友人Eric,Eric热情地与团队成员交流,并表示他十分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,正在遍历中国的博物院。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,他能感受到中华历史的波澜以及文化的兴盛,能从这些瑰宝中感受到其镌刻的厚重历史,深受感动。团队成员卞宇轩十分赞同,与Eric交良久,他感悟到:“世界上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啊!”

 

  与南通博物苑从相遇到相知,团队成员们逐渐领悟了文物的内涵,文化是历史的见证,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历史文化的滋养,既在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中,也在可感、可知、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。

 
江南大学“鼋结南通”实践团—弦歌不绝,薪火相传

 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南通博物苑

  历史是精神的原乡,文化是原乡的凭依。探寻历史、学习历史,本就是一种“精神还乡”。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,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,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,洞察民族传承的内在奥秘,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,收获“看清世界、参透生活、认识自己”的启迪,得到“认识过去、把握当下、面向未来”的滋养——历史文化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光芒,照亮新时代青年学子前行的征程。

标签: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